天坛课外活动的大合照!
【课案】
游天坛,学汉语,探方法,求创造
理念
冰与火的结合
“当我接触到这个活动设计的时候,我就在想在这个过程中我应该让学生最终学到什么,是理性的知识与技能,还是感性的理念和文化。体现在学生身上就是情商与智商训练的统一,人格塑造和学科培养的统一,爱好广博与兴趣专注的统一,这种冰与火的结合平衡了我的活动教学目标。”
语言的魔力
“我相信汉语中心所体现的是语言承载文化的精神,文化影响语言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透过语言,我想引领学生感受到一个民族绚烂的文化;基于文化,我想致力于实现全世界听到民族的强声。”
灵感:偶然中的必然
“感动学生之前,先要感动自己。” 去天坛也是源于一种巧合,3月26日星期一早上第一节课,学生知道我周末去了天坛,我又给他们看了几张照片,他们竟然非常感兴趣,于是两节课我们完成了一次文化讲座。每到周末我都会出去给自己放松一下,自己背着包,踏入天坛的时候,可能是作为汉语中心老师的敏感,我都会把自己去过的地方和自己的课程联系在一起。一般人去天坛可能都是冲着天坛的名声去的,为了拍一张照片,证明自己去过这个地方,但是到底天坛中不同的建筑和中国文化有什么联系,什么是天圆地方,什么是中心轴,什么是皇权的代表颜色,大家都没有去仔细琢磨过。那天,我完全融入到了一次旅行当中。每个周末回来之后,学生课堂上就会问我:“老师你周末有没有去哪里玩啊?”其实我并没有打算这节课来给学生讲关于天坛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但是当学生们问我的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在做课外活动设计时,应该让学生也感觉到外出活动并不是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作为一名“旅行”中的行者,体会到旅行的乐趣,就像我去天坛的时候,被天坛的别致感动一样,要设计出让学生有兴趣体验的活动,必须先要感动自己。
目标落地
自主性:换位思考,放权于学生
天坛语言实践成果展示
学生在分配任务和小组合作
天坛活动之前,根据以往经验,会要求学生回来之后完成他们的文化课作业,总结知识点,但是当作为一个老师,看到每次学生回来之后疲惫的样子,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学生,我还愿意完成这个作业吗?”后来跟汉语中心的老师进行讨论之后,我们决定把这部分的工作提前,让学生在这一次天坛语言实践活动之前完成文化课作业。
因为是让学生自己设计去天坛游览的路线,所以每个小组的路线都不一样,他们自己要去查地图,计算时间,安排参观的顺序。有的学生小组发现自己安排的路线超过了四个小时,他们会重新选择新的路线,最后选择了只沿着中轴线进行游览。
这样学生在参加语言实践之前,我们会给学生一个方向,但是具体选择哪条路线,怎么走,都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以后确定。这就像我们选择了一个旅行团,它虽然给你提供了很详细的路线,但是你一点兴趣都没有。而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了自驾游、自助游的形式来旅游,每个人都想掌握一些东西,学生虽然年龄小一些,但是他们也希望自己来设计自己的出游计划,那我们大可以让学生去自己设计。
问题解决:引导而非简单的复制
对学生来说,搜集资料听起来很简单,但是其实搜集的过程并不是随便找找就可以了。当时我是给他们专门做了天坛的PPT,在课堂上讲述了天坛于中国文化之间的联系,信息量很大,我本来希望学生能够细致地了解天坛的知识,有兴趣亲自观察一下,可是有些学生当堂就非常兴奋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说:“老师您看,这一次您一共花费200元左右,通过您讲解之后,我们都不用再花钱去了。”这当然是玩笑,因为当时并没有安排要去天坛,学生也觉得太远了。
在学生去之前我给了他们一些线索,以此为依据,学生能够完成文化课作业。这些线索不是那种在网上一搜索就能找到的,有些学生会跟我要那天讲课的PPT,最后我也会给他们,但是PPT里面,我把很多细节性的信息删除,只留下最关键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是学生的线索,例如中轴线、龙、皇权的颜色。这些在百度上虽然有介绍但是很难深入下去,他们以小组的方式,一般会去维基百科上找,维基百科如果也没有的话,他们就得去借用更多的方式来寻求答案。
合作性:创意寻宝卡片
当天,我们给学生设置了不同的卡片,卡片上有不同的任务。每个组会抽不同的主题,例如《天坛的龙》,那这个小组就要记录这些照片,并做上标记,完成10个就算成功;又如《天坛的“九”》——九层台阶、九的倍数,他们去天坛之前就已经了解过,所以找到这些答案并不是很费劲,反而兴趣十足地相互“显摆”。还有些组会抽到《天坛的颜色》,他们就用相机记录下代表中国古代皇权的不同颜色,回来之后再根据已经知道的信息,做好标记。
时间管理:自主自律的知识创造
回音壁是学生们最迫不及待尝试的地方,而且此处相对封闭,所以根据学习小组组长事先提供的2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安排,一名教师随队,一名教师在门口等待集合。学生都能合理安排时间,按时集合完毕。具体到那一天,其实就是很简单的认路,有一个学生和大部队脱离了,他自己说他找不到回来的路,然后他就给我打电话,跟我说他在那里。如果放在以前,我肯定会着急马上去寻找,但是他给我打电话的时候还比较淡定,他就问我“你在哪里?”我就故意不告诉他:“我也不知道我在哪里,你说你在哪里呢?”然后我就把手机给另外一个学生,他告诉那个走丢的学生自己的位置,然后让他自己找回来。他们之间对话用汉语“皇穹宇、前面、小卖部、圜丘”,还不到十分钟,这个学生便顺利归队。
【思索】
没有感情的知识就像没有色彩的世界一样,这些孩子他们怎么会去跟你一起探索呢?
一堂课,一位老师,一面黑板,一本书……有时候课堂教学的本源来自于教师本身的特质与能力,我们用了多少心思,花了多长时间,功力如何,难道我们的学生真的体会不到吗?答案是会的。每一位教师都当过学生,当我们再从学生做回老师,是否有反思过一个问题:我的课堂是有生命的课堂吗?如果有,那么这种生命力从哪里来的呢?
从一堂课,到一个生命的成长,这些不由的让人联想到教育哲学中关于“爱与创造”的追根溯源。若无爱,冷冰冰的“知识”学生也是难以“消化”。当我们再次将王琳老师的课堂纳入到“爱与创造”的大理念中,无意间的发现原来她早已开始践行这样的教育理念。
【点滴】
王老师的小发明-“懒”老师与“勤”学生理论
我跟学生关系一般比较好,有很多事情其实我都不特意去做,但是当遇到比较大的孩子时,我会让他们自己做,就是咱们中国说的那句古话,“巧娘生拙闺女,懒娘养勤女儿”也就是说老师越“勤劳”,学生就越“懒”,老师越“懒”,学生就越“勤劳”,但这不是说老师就可以偷工减料,不负责任。
老师要做好自己的角色,知道自己教导学生的界限在哪里,而不是事事都替学生做了,那学生还学什么,做什么呢。就跟握着的沙子一样,抓的越紧,会流失的更多,不敢放手,反而起到反作用。所以在选题“天坛”时,我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讨论,到底是去故宫、前门还是天坛,学生们有自己的想法,他们做出适合的决定远比老师空想出一个学生不感兴趣的活动要来的更有意义。但是这些都是基于学校平时所强调的平等参与,育人目标有时候不光是在教育孩子,老师的身先士卒才是最好的教学素材。
王老师的小宝盒-筛选教学目标的4条标准
² 在有限的活动场域里,学什么对学生是最重要的?(学习内容问题)
² 选择目标是否能从实质上让大多数学生输出高能量的活动效果?(活动内容问题)
² 评估目标是否与本次活动的主题相一致(评估内容问题)
² 怎样确保目标、互动和评估三者之间保持一致?(流程一致性问题)
王老师的小体系-“师生”合作性学习
学校和老师在初期、中期、后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活动任务,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王老师的八个工作内容是引导、支持、陪伴的角色为主,王老师在教学活动中从主导地位变成了次要地位;相反学生的八个任务内容是体现了他们主动、参与、组织的角色,学生从教学活动中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种变化符合合作性学习的特点,但是这两种角色之间的互动、转变不是静止的、单向的,“教师——学生”两个主位形成了学习中的命运共同体,目标的设计,目标的达成,目标的评估将在二者之间达到平衡。
校址: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安华街9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邮编: 101300
人力资源部:010-80413037 家长接待中心:010-80467117 80467116 80413001
Email: principal@bjnewtalent.com(校长邮箱) luoyj@bjnewtalent.com(家长接待中心) hr@bjnewtalent.com(人力资源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1302001395 京ICP备09059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