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频道

教师成长首页>教师频道>教师成长>正文

《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读书分享

作者:汉语中心 时间:2016/3/11 13:27:00 点击数:

  最近看了《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这本书。 

 

  我们先来看一看作者,作者唐全腾是台湾一位教了十几年书的理化老师。在教书十几年后,他进修学习心理学,从而对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书的序言中,作者写道:“教书这么多年,心中累积了无数疑问,这些疑问源于在人际交往互动的时候,总是会不明不白地达成“非预期效果。”意外地接触心理学的知识,心中的许多疑问终于可以得到了初步解答。”

 

  这本书从学习、关系、决定三个大的方面阐述了23个心理学概念,每一篇都从校园里的实例入手,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心理学原理,并从教师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处理方法。

 

  比如,学习中的“从众”这一概念,作者以国中的一个叫子乔的女孩在分A、B班的事情来阐述。子乔因为理化成绩的不好而被分到了B班。整个班级里就她这么一个女孩认真听讲,其他同学都不爱学习,上课时自得其乐,做自己的事情。可是,慢慢地子乔发现班级里所有的同学都不爱理她了,视她为异类。后来,她才知道原因。因为如果大家都不读书,那么不读书就是一个常态,没有什么对不对的问题;可是有一个人这么不合作地想读书,她的“好”就仿佛是在强调别人的“坏”一般刺眼。她开始犹豫,连她的优势学科英语课上她也开始躲避老师的目光。老师发现她的情况后,找她谈心鼓励她,她终于又振作起精神来。可是,好景不长,到了高三下学期,班级的同学更加排斥她了,最终她还是选择了和其他同学一样,于是她开始有朋友了。尽管,对于老师她心里很内疚,可是她没办法摆脱,她在心里说,等到毕业了一定要给老师写一封忏悔信……可是,当她放弃坚持后,还有未来吗?

 

  接下来给出了心理学定义,在心理学的定义里,当个体表现某种行为时,其理由并非自己想做,而只是因为团体里的其他成员都这么做,这样的现象就叫做“从众”。

 

  看到这时,我在想,如果遇到类似的问题,比如,一个开始时爱学习的学生为什么后来变得不爱学习了?我就应该思考,这种情况,是她自己的原因还是受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有不良嗜好,我们就要了解了解,是他自己想这么做,还是受“从众”心理的驱使?

 

  作者举例后还讲述了故事的背后,分析得透彻,深刻。


  “从众”是一个心理现象,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在上述例子里(分班和校园暴力),看到得好像都是不好的部分,然而若是我们注意到这个现象,又何尝不能把它引导到好的一面呢?老实说,我们现在的教育似乎都倾向精英教育,眼中只有前三名,学力测验也只能看到分数在90分以上的同学(有希望考上第一志愿的同学。个人以为,精英教育应该是个别家长需要关注的教育方式,但是国家教育应该以全体学生的最大利益来考量。


  教育要从多数人着手,然后让这多数人自然发挥他的影响力,让少数人不自觉地想要跟随。还是一句话:“站在学生的立场来带领学生。”


  从“从众”现象我们知道,看事情的时候,不应该只看到表面,而应该去思考背后的原因。

 

  回味书中的案例,觉得“子乔”这个学生十分可惜。她文科成绩名列前茅,却因为理化成绩不好影响总成绩而分到B班。曾经努力过,挣扎过,但最终放弃了。假如她在A班会是怎样呢?假如没有分班呢?在那多学校,如果这样的分班还存在,又有多少个“子乔”就这样被埋没了呢?

 

  历史上,钱伟长、罗家伦、闻一多、钱钟书、季羡林、吴晗这些大师当年也严重偏科,但是最终被破格录取,考入了清华北大。考大学时数学零分却最终当了清华校长;数学考了4分竟然报考数学系,最终也成了一代大师;数理化加在一起才考了25分,最后享誉中外的大科学家……..这些大师分别是罗家伦、季羡林和钱伟长。

 

  而现在,又有多少学校能够把多方面地培养学生,不光专注于分数呢?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学校开展个性化教学,培养特长生,使得一些在某个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其他科目薄弱的学生也能够考试自己理想的学校。真心希望更多的学校能够因材施教,不拘一格选人才。

 

  接下来,我又看了书中的其他心理学原理和案例,再联想前面的“从众”案例,我想这个班级里可能产生了“破窗效应。” 在这个班里,开始时,学生学习状态还可以,但是在经历过一次次阶段考试后,学生的学习动机一次次地低落,久而久之,产生了“习得无助。”

 

  大家可以简单地看一下,这是“破窗效应”和“习得性无助”的定义。就像开篇讲到的“从众”现象一样,这两个心理学概念都有真实案例和透彻的分析。在这里就不一一阐述了。

 

  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值得思考:“不管教育是怎么一回事,最后还不是靠“人”来把它实现?教育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问题,要解决教育的问题,当然要从“人”的角度切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完这本书,我很佩服作者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他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当面对课堂情境时,运用这些概念来判断及应对学生的情况。恐怕任何一位教师,没有多年的经验积累,是很难把这些理论知识和教学的实际经验结合起来,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正如作者所说,“教书一段时间后再回去读书,带给我很深的体会,因为我终于能了解以前读的书在说些什么,或许这是因为“教育”这门学问必须在真正面对学生之后才有所感受吧。”

 

  这本书通过深入浅出的介绍,睿智的思考,深刻的分析,拨开云雾,识别现象背后的本质,让我们多一份理智和思考,非常值得一读。

 

  我的分享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校址: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安华街9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邮编: 101300

人力资源部:010-80413037      家长接待中心:010-80467117 80467116 80413001   

Email: principal@bjnewtalent.com(校长邮箱)  luoyj@bjnewtalent.com(家长接待中心)  hr@bjnewtalent.com(人力资源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公安机关备案号:11011302001395 京ICP备0905993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