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我们身边正在发生的现实。面对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持续上升的碳排放,以及社区承受的气候压力,我们能否用科学的力量,构建一个更具韧性的未来?
从真实出发 用科学构建
“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像工程师一样构建”,本次比赛的核心,是鼓励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十支参赛队伍现场抽选题目,围绕三个方向展开设计与实践。
· 极端气候灾害 | 韧性城市模型设计与科学原理阐释· 过量碳排放 | 低碳智慧城功能分区与模型实践· 社区气候威胁 | 气候适应性社区微缩模型与居民生活方案设计
赛事流程模拟了真实的科研与工程项目管理,各队伍需要明确城市原型并完成科学的风险分析,进而将至少3项核心设计理念具象化为一个50cm×50cm的实体模型,在此过程中,记录并制作《科学决策日志》。项目周期以一场全英文答辩收官,全面考验学生的系统思维、创新与实践能力。
即时挑战 思维能力的试金石
四项即时挑战环节是比赛中最充满变数与欢声笑语的部分,挑战看似简单,却考验学生运用物理、数学等学科知识,将抽象的学术理论与生动的工程实践紧密相连。
即时挑战介绍及规则
“分秒必争”环节,目标是在有限材料下搭建一条弹珠轨道,使弹珠滚动时间尽可能长。多数参赛者普遍选择迅速动手堆叠结构,来自AP国际中心的何柚熹先观察材料,在脑海中构思一条打破常规的路线。这种冷静分析与逆向思维,体现了科学探究的另一种可能性。
· 何柚熹(左)参与“分秒必争”环节
“伯努利旋球”挑战中,参赛者需在一分钟内,不接触杯子和球,仅用吸管将乒乓球从杯中取出。AP国际中心的李虓在前30秒屡试屡败,乒乓球始终在杯底打转。但他迅速调整了吸管角度与吹气力度,在后半程成功掌握技巧,成为全场取球次数最多的“黑马”。
“牙签摩天楼”环节,学生用牙签和橡皮泥搭建塔楼,不仅要追求高度,还要经受手持风扇的考验。初中部乔子曦凭借稳定的三角形架构,获得了全场最高成绩。
“极限悬挑”环节,不用胶水,仅凭20块积木,搭建出最大的悬挑距离。AP国际中心段宇凡精确找到搭建的平衡点,展现了对力学的深刻理解。
在核心工作区,浓厚的学术与实践氛围扑面而来。有的队伍激烈辩论着渗水率,验证“海绵城市”的设计理念;有的队伍则在反复调试展示模型,让设计成果臻于完善;还有的队伍在《科学决策日志》中严谨记录每个设计决策的科学依据。
在比赛最后阶段,十支队伍围绕各自的主题进行全英文答辩。评审团队从科学思维、系统设计、模型实现、现场表达四个维度对作品进行打分。同时,为表彰学生在特定方面的出色表现,还特别设立了六大特色奖,包括最佳科学深度奖、最佳创新思维奖、最佳工程实现奖等。此外,在比赛的四项限时挑战中表现卓越的同学们还获得了专项荣誉——逆流而上奖、精工巧匠奖、破局思维奖和妙思奇匠奖。
· 获奖名单
△ Quadrilateral小学组金牌
△ Molecule小学组银牌
△ Mask & Novasage中学组金牌
△ MAP & ATP & Sea.W中学组银牌
△ FAL & ManBo & Meet Luck中学组铜牌
△ Meet Luck 最佳科学深度奖(左)
△ NovaSage 最佳工程实现奖(右)
△ Mask 最佳创新思维奖(左)
△ MAP 最佳视觉设计奖(右)
△ FAL 最佳现场表现力奖(左)
△ ManBo 最佳过程纪实奖(右)
(由左至右)
李虓 AP国际中心 逆流而上奖
乔子曦 初中部 精工巧匠奖
何柚熹 AP国际中心 破局思维奖
段宇凡 AP国际中心 妙思奇匠奖
本次比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工程、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的兴趣。初中部Sea.W队伍的于鲲鹏表示:“这次经历让我开始考虑未来成为一名工程师,也对物理等学科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赛后,中学组冠军Mask和NovaSage两支队伍分享了他们的参赛感悟,而他们的成功经历,也正激励着更多同龄人。
“我们抽到的是‘极端气候灾害’这个题目,决定设计一座位于热带沿海、兼具山脉与海洋元素的韧性城市。说实话,比赛第一天我们非常困惑,既缺乏经验,也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清晰。我们最初有一个非常宏大的‘A计划’——构想一个能让整个城市升降来抵御风暴和洪水的平台。但很快我们发现,以现有的技术几乎不可能实现它。于是我们迅速调整,通过集体头脑风暴转向‘B计划’。这个过程中,团队合作至关重要——我们不断沟通,彼此信任,再加上我们不错的动手能力,最终把新想法一步步变成了现实。我想,正是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高效协作的能力,让我们走到了最后。”
Mask队伍
“我们把城市命名为‘Happy Piggy’。它代表着我们内心可爱的一面,不希望作品只有冷冰冰的学术感。备赛期间,每天做模型是常态。我们团队有人负责天马行空地提想法,有人是能把水车、水泵等科学原理变为现实的‘技术担当’,还有人是答辩环节掌控全场的‘演讲小天才’。正是在这种有摩擦、有协作的互动中,我们的团队越来越默契。特别想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曾媛媛老师。答辩前夜,她提醒我们要将设计与真实地理环境结合。我们立刻去查资料,把方案与‘北京房山’的地形与气候特点对应起来。没想到,第二天外教真的问到了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准备充分,才能从容应答。这份荣誉,离不开老师的点拨与团队每个人的坚持。”
NovaSage队伍

校址: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安华街9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邮编: 101300
人力资源部:010-80413037 家长接待中心:010-80467117 80467116 80413001
Email: principal@bjnewtalent.com(校长邮箱) luoyj@bjnewtalent.com(家长接待中心) hrc@bjnewtalent.com(人力资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