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成长

成长感悟首页>教师成长>成长感悟>正文

敞开课堂 敞开心扉

作者:音乐组—李秀贤 时间:2015/7/6 9:32:00 点击数:

 每年的11月,是艺体中心的教研月,也是老师们最紧张的时候,因为进行的是教师公开课的展示活动或教师基本功展示活动。今年于11月27日进行音乐公开课的展示,因APACE会议的放假,只有两周时间进行公开课的准备,准确的说是常态课的呈现,并且中心也力推是以常态课呈现。本次常态课交流令我的感受是非常丰富的,看到的优点如下:
一、 看到柯达伊教学法进入音乐课堂:
 在确定合唱进课堂的教学模式后,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已经向合唱有所倾斜,但因教师们没有很多实践经验,因此水平还不是那么高。同时在多种途径的熏陶下,老师们对柯达伊教学法的使用有了点皮毛的认识并正在尝试使用。如柯达伊手势的使用、节奏读法的使用等等。
二、 在活动中团队的沟通与融合:
 在活动的组织方面,老师们表现出的热情与积极形成了很好的教研氛围,如前期的认真备课;主动安排试讲找组内教师听课;教研活动中大家集体备课等。同时在课堂展示当天呈现出的面貌也较好,如教师都统一着正装、关注上课学生的统一着装、对接上课班级的班主任工作、教室的环境准备及教案评比表的打印等,老师们都在关注细节并努力去做到、做好。
在此过程中感受到的不足:
一、 对新教师课堂的关注不够:
 通过课堂展示活动,自我反思,对新教师的课堂关注及帮助是很不够的,例如孔老师从九月份入职,对于没有课堂经验的她,我没有安排她去听一听别人的课,也没有在实际行动上去帮她梳理课堂教学,没有监督也没有帮助,全靠教师自己摸爬滚打,从管理的角度上我很失职。所以在接下去的工作中,我对新入职的教师进行一带一培训,同时要鼓励老师多去听别人的课。有了这点认识之后,在新教师马天天老师入职后,我通过一带一培训的方式,让马老师听我的课,她上翻版课的模式,让她直观形象的接触课堂,这样的形式虽然有一定的局限,但是对于零基础的她来说这可能是最高效的途径,并且我也主动邀请孔老师能去听我的课,希望大家在互相观摩中,相互交流,互相促进。同时,我也希望从我的主动邀请开始老师们能很放松地向我敞开他们的课堂与心扉。
二、 合唱进课堂的深度不够:
 虽然本次课堂交流呈现的内容都涉及合唱,但深浅难易不一,这说明合唱教学在音乐课的落地不够扎实,究其原因我觉得有两点:1、教师思想意识不够:教师对合唱的认识、对合唱教学理解没有概念,原因在于我没有抓住教研和课题这两个载体对老师们有培训,合唱进课堂在老师们的思想中还没有达成共识,还有常规音乐课的影子在。这说明教研还不够深入,也没有完成合唱课题研究工作。2、还要归结于课堂评价标准没有完成,老师们没有教学标准可循。也就是陈文明老师与崔凤娟老师提出的知识的有序性。我想,在接下去的教研及课题研究中,我们首先要做起来的是课堂检测标准。
三、 个人课堂反思:
 (一) 没有达到音准的练习效果:
 本次课堂呈现的是歌曲《我怎样长大》二声部合唱,在音准的解决上,方法单一,并且效果不好。单声部音准解决的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聆听伴奏音乐,然后跟唱;二声部音准的解决方法是,一句一句合唱,并且注重让学生聆听起声的音准及乐句结束的和声音程的音准,通过此练习,还是在合唱时有不准的地方。需挖掘更好更形象的方法进行训练。同时在练声环节及歌曲尾声句的音准训练中使用柯达伊手势,效果良好,可以继续尝试。
 (二) 音色的处理做得不好:
 本次课对音色的处理,使用的方法是引导孩子用兴奋的表情演唱,使用的引导方法是学习赞美老师:“哇,见到李老师真高兴啊!”外在的表现为眼睛睁大、眉毛挑起、口腔张大等动作,学生们对这个练习并不感冒,反而表现出没有热情,并且在合唱过程中引导学生咬字、位置及音量等问题也都是一带而过,没有扎实地去训练。
(三) 处理作品的能力还需提升:
 对歌曲演唱情绪处理,本次采用的是故事讲解的方式,这不免出现囫囵吞枣的结果,演唱情绪如果没有力度、速度、强弱对比等技能的支持,光靠情感的引导与想象是很模糊的概念,所以,完成的并不理想,这方面的能力也是自己很欠缺的,需要不断学习。
  随着活动的结束,反思的结束,在心中时刻提醒自己,别让学习结束,别让教研结束,别让老师们的交流结束,以此为开端,让老师们相互敞开课堂,敞开心扉,互相学习互相提升!

                                                        2014年12月3日

校址: 北京市顺义区天竺开发区安华街9号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邮编: 101300

人力资源部:010-80413037       家长接待中心:010-80467117  80467116 80413001

Email: principal@bjnewtalent.com(校长邮箱)  luoyj@bjnewtalent.com(家长接待中心)  hr@bjnewtalent.com(人力资源部)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北京市新英才学校  京ICP备09059936号-1